一把手直属专用:01056292228转800   舆论引导:01056292228转802   综合治理:01056292228转805   品牌安全与提升:01056292228转808
您当前的位置:亲稳网 > 中国亲稳 > 亲稳中国 >

即刻使用亲民维稳解决方案!

发掘汇报软件

使用亲民维稳全套解决方案邀请

亲稳发掘汇报系统

打造亲民维稳之格局,以便稳中求进,是每一个基层领导的光荣使命与重要责任!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不二途径!是守住已有成果的必要前提,是继续前进的必要根基!

中国载人航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亲民维稳网络舆情监测室
2012-07-02

  本页是中国亲稳网最新发布的与亲民维稳有关《中国载人航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亲民维稳网络舆情监测室》的详细页面,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文章,重新调整了一下,觉得好就请收藏下。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记者王玉山、田兆运)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从20年前起步的中国载人航天,在2012年盛夏,阔步迈向空间站时代。

    神舟飞天,筑梦太空。

    如同每一次壮美的飞行永远要依靠坚实的大地,20载中国载人航天,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爱国,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坚定执着的信念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上世纪50年代,大批科学家隐姓埋名,“消失”在西北茫茫戈壁。一对夫妻接到命令后互相隐瞒着出发,来到通往罗布泊途中的一棵树下等车时,才发现两人都是为同一个任务而来。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那棵树却留下一个甜蜜而心酸的名字——夫妻树。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前几个月,美国载有7名宇航员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着陆前突然爆炸解体。

    那一天,正是中国的大年初一。第二天,航天员中心召开座谈会,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座谈会成为请战会。“从我志愿成为航天员的那一天起,‘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成为我此生不变的誓言!”航天员们纷纷表态,积极要求参加神舟五号飞行。

    无论是老一辈科学家自愿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义无反顾回到祖国,还是中生代在“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坚守清贫,以及新生代甘愿在艰苦的条件下投身中国航天事业,都印证了中国航天人一个共同的选择:一切为了祖国!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代表中华民族叩访“天宫”的,不过8位航天员。14年前选出的首批14名航天员,至今也只有7人飞天,而为这些飞天英雄搭建“天梯”的人,又何止万千!

    作为一项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由8大系统组成的中国载人航天,直接参与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一级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单位3000多个。

    汇聚在“爱国”的旗帜下,众志成城的中国航天人,如捆绑式火箭,汇成托举神舟飞天的强大力量。

    创新,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自觉不懈的追求

    天宫一号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我们非常希望和国外发射场进行交流和合作,但难度很大。外国代表团每次来参观,我们总是大度地敞开胸怀,毫无保留。但是我们想看他们的发射场,他们却不让去。”

    科学无国界,技术有专利。1992年,当中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世界航天大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行进了30年。

    时间与技术上的鸿沟,如何弥补?

    “航天领域的高新技术谁也不会卖给你,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尖端科技的取得,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我们唯有努力推动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跨越与追赶。”中国载人航天两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和周建平的话,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创新,只有自主创新,才是中国载人航天未来的路。

    就像神舟九号女航天员刘洋带上太空的那首歌曲《追梦人》一样,在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下,中国航天人在载人航天工程实践中,从方案设计、系统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一直到载人飞行的全过程,踏上了一条改革创新的“梦幻之旅”。

    在工程立项论证时,专家们大胆提出了技术大跨越的思路,跨过美俄从单舱到多舱的40年历程,直接研制第三代飞船。神舟飞船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两对太阳电池帆板构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圆顶环帆降落伞回收方案,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高度的创新性。

    从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的“三垂一远”发射模式,到国际先进的、基于IP技术的“永远在线的航天测控网”;从火箭控制系统采用更加精准的迭代制导手段,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交会对接机构……

    即便是我们早已见惯不怪的火箭发射,每一次都有创新之处。

    “每次发射,看似一样,实际上绝非简单重复。”崔吉俊说,“通过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改造,可以大大提升发射场的发射能力。以前发射长征二号F要准备60天,现在比以前缩短了20多天。”

    前进不已,创新不止。在中国载人航天前进的道路上,创新,已成为所有中国航天人自觉而不懈的追求。

    精神,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无怨无悔的坚守

    近些年,每次神舟飞船发射,人们常常会注意到北京飞控中心指挥大厅里那一张张青春的面孔——在已往的记忆里,人们很容易把飞天和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的形象画上等号。

    “国外航天团体来跟我们进行技术交流的时候,最羡慕中国航天有一支年轻的设计师队伍,这是走过20年的中国航天的希望之所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科技委委员杨宏说。

    青丝、白发,往昔、希望。20年光影散落,岁月可以在悄然间转换容颜,但中国航天人心中那一脉相承的精神坚持却不曾改变。

    在北京航天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20个大字始终悬挂在座座大楼里,激励着每一个从它面前走过的航天人。两年前,女航天员刘洋来到航天城,自此,这个性格开朗的姑娘再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有出过一次航天城大门、没有逛过一次街、也没有睡过一次懒觉……

    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人烟稀少,干燥少雨,自然环境十分艰苦。20年来,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老一辈航天人“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精神的感召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

    2008年秋,博士毕业的贾立德顶着大漠朔风来到这里,半年后把妻子也“拽”了过来。两口子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反而说很庆幸,因为“这里是最大、最美的舞台”。

    在常年征战三大洋的远望号测量船,科技人员们常常一出海就是3个月以上,浩瀚的大洋上,测量船如一叶扁舟,抛开晕船、枯燥等个人生理上遇到的困难不言,几乎每次任务中,都有亲属或病或故、或新婚未来得及休婚假……这次神舟九号任务,远望六号测量船出发前一天,船员陶正齐的妻子正好分娩,尽管有万般的不舍,他还是含着泪水吻别妻儿,随测量船赴太平洋之行测控任务。

    这一走,就是100多天才能回来。

    “老一辈航天人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在这些年轻人身上得到了传承。”北京飞控中心党委书记刘清华说,“中国载人航天正是有这样一支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年轻队伍,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和辉煌。”

    20载岁月飞逝,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已深深融入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血脉。

  以上就是《中国载人航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亲民维稳网络舆情监测室》的全部内容,涉及到航天、载人、发射、中国航天、中国、创新、神舟、精神等,觉得好就按CTRL+D收藏下。



亲稳链接:链接亲民维稳,践行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