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直属专用:01056292228转800   舆论引导:01056292228转802   综合治理:01056292228转805   品牌安全与提升:01056292228转808
您当前的位置:亲稳网 > 亲稳文化 > 亲稳典故 >

即刻使用亲民维稳解决方案!

发掘汇报软件

使用亲民维稳全套解决方案邀请

亲稳发掘汇报系统

打造亲民维稳之格局,以便稳中求进,是每一个基层领导的光荣使命与重要责任!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不二途径!是守住已有成果的必要前提,是继续前进的必要根基!

亲民爱民为民:与苏东坡超时空链接——网络舆情监测室
2012-05-20

 

 

 

 

 

  三苏祠南大门前厅的两根后抱柱上,有这样一副对联:“明德亲民,政道怀仁遵孟子;行云流水,文风放逸祖庄生”。

  三苏博物馆文物科科长、文博馆员徐丽告诉记者,这是后人为评赞苏东坡而撰写的,上联主要赞其为政之道,说他始终遵循孔孟主张的“明德亲民”的仁义思想。下联说他的诗词文赋有波澜壮阔之势,是师法庄子的“行云流水”风格所致。

  游到飨殿,在它的抱柱上,又看到了清朝时期曾担任眉州副知州的杨庆远撰写的一副对联,赞誉三苏父子做官的踪迹尽管渺茫难寻,然而他们的成就依然雄视百代,人格文章如江河行地,气概宏伟远大,不同凡响;天意原本就是有所寄托的,即使历经百般磨难,仍旧能激浊扬清,保持高尚情操,他们就像风雨伴着名山一样,更加突显伟岸清奇。联曰:“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徐丽说,在三苏祠的众多楹联中,赞誉苏东坡为政怀仁、亲民爱民、勤政清廉的还相当多。苏东坡1037年出生在眉山,21岁才随父亲离开家乡赴京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几年后一直在外为文做官,宦海沉浮,直至64岁时病逝常州。尽管他在眉山实际生活只有20多年,但其经世济民的思想素质成长,显然与其青少年时期所受到的家教民风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900多年前一位好官、清官的形象,依然栩栩如生,可亲可感。

  凤翔1061 签判为民改衙规

  14日,记者采访了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胡先酉。胡教授对苏学颇有研究,最近才完成了对苏东坡民本思想及其体现的研究。他说,综观苏东坡40多年官宦生涯,可以肯定地说,他就是一个当官权为民所用、改革利为民所谋、作文情为民所系的苏东坡。

  公元1061年,时年26岁的苏东坡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判官”,就是一个掌管文书、佐助州官的“小秘书”。权并不大,但他是以京官的身份“下派”州府当助理的,在同僚中还是说得起话的。一到任上,他就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明确建议要“多方优裕其民”。

  当时北宋的差役很多,其中有一种叫“衙前”。服役的老百姓职责是替官府押送纲运、保管财物,如果被盗或者水毁是要赔偿损失的。凤翔一带每年要砍伐上好竹木,然后编成竹筏、木筏,从渭河入黄河,给京城开封送去。官府考虑借大水之力好放筏,所以规定每年衙前运竹木的时间,恰巧就在渭水、黄河涨水期间,谁如果不在规定时间运到就要受罚。但是,正因为河水暴涨,经常发生竹木筏颠覆事故,衙前水工被淹死无数,而且造成的损失还要由他们来赔偿。每年因此而致许多服役百姓家破人亡,倾家荡产。

  苏东坡了解情况后十分痛心,“如果服役的人根据水情变化选择运送竹木筏的时间,损失就会小得多。为什么非得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运送呢?”于是他建议修订衙规,准许衙前之役可“自择水工,以时进止”。实施之后,取得了“衙前之害减半”的效果,受到凤翔官民称赞,他的改革也得到了朝廷的默许。

  在凤翔府工作的三年间,他还呼吁“以官榷与民”,政府不要夺民之利,要把一直由政府垄断经营的茶、盐、酒、矾(一种印染原料)等货物放开,准许民众经营,搞活民间商贸流通和经济。这件事最终虽无明确的结果,但苏东坡为民着想之心是十分可贵的。

  而最让凤翔人感激不尽的,是他呼吁免除老百姓欠官府的不合理债务。凤翔府有很多人由于欠官府的债务而被关押,而苏东坡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催理民欠官的债务。他说,每天用关押、鞭挞等刑罚来催逼欠债之民,不仅让自己心里难受,而且收回的银子也极少。如果那些人确实是因侵盗欺官欠债逾期不还,对其施以刑罚,觉得心中无愧。但是,这些欠钱未还之人欠的大多是“冤枉钱”啊——押送竹木,被风浪颠覆要赔;保管粮食布匹,霉烂损耗要赔。这些损失并非全是当事人的责任造成,何况他们确实也无钱来赔,久而久之成了积欠。朝廷其实也是知道这些情形的,也常常下旨赦免部分债务。但是,那时缺少报纸、电视、广播,政务几乎没有透明度,朝廷赦免债务的政策到了地方上就走样——地方官府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刮取更多银子贿赂上司,就继续向欠户鞭挞催讨。

  因此,苏东坡在奏折《上蔡省主论放欠书》中气愤地说:“天下的老百姓认为地方官员是不敢违背朝廷指示的,但是今天朝廷都已下诏免除积欠,惟独他们不许可,这种行为能够容忍吗?”他请求将老百姓所欠不合理债务一律免除,并把那些被官府关押起来的欠钱之人都放回去,让他们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扬州1092 停办芍药万花会

  1092年2月,正在当颖州太守的苏东坡又被调到扬州做“一把手”。虽然在扬州只有半年,但办了不少惠民实事。

  扬州的芍药花很有名气。蔡京任太守时,便仿照洛阳开牡丹万花会的做法,每年也用十几万枝芍药花办起了“万花会”。这给当地官员搜刮百姓钱财带来可乘之机,扬州人民怨声载道。

  他在从颖州到扬州履新的路上,看见麻麦如云,到处一派丰收景象,他满以为老百姓今年一定会为此而高兴。没想到,当他微服简从深入村落“调研”时,听到的是老百姓骂娘。他们说,丰年还不如灾年。为什么呢?如果是欠收之年的话,官府催收积欠就不会逼得那么紧,老百姓节衣缩食,尚可度日。但如果是丰收之年,官吏就会上门催交积欠,棍棒加身,百姓反而活不下去。这些债务当中,也包含有州府每年办万花会派下来的苛捐杂税。苏东坡听后,深感“苛政猛于虎”。一到扬州,他首先就对这个扰民害民的“芍药万花会”叫停。

  对于积欠问题,早在20多年前他在凤翔府工作时,就曾向朝廷请求免除。现在他的主张仍未改变,这次在扬州看到百姓还在为积欠所苦,便又数次上奏朝廷,指出催收积欠的各种危害,并令扬州府有关部门暂停催收,“使久困之民,稍知一饱之乐”。停办万花会和暂缓催收积欠之举,得到扬州人民的热烈拥护。

  他对民众的怀仁之举还表现在另一件小事上,就是准许船夫私载货物谋点小利上。这和我们今天一些城市允许市民在不影响交通和环境卫生的前提下,可以上街摆地摊有点类似。事情是这样的,过去主管东南漕运的扬州发运司对船夫管理比较宽松,船夫可以在船上随便夹带一些货物发点小财。但后来管严了,一律不准“夹带”,否则没收。这样一来,一些船夫便开始大势偷盗运载的官府财物,以弥补自己的运营亏损,官船因此大受损失。本来丢失官府财物是要判刑的,但船夫们为了生计不得不铤而走险,不少人因此获罪入狱。苏东坡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向朝廷请求恢复过去听任船夫私带货物的做法。他说,这样做虽有借公肥私之嫌,但它可以让船夫感觉得有活路,就会以官船为家,尽心尽责,官家的货物损失也少,到达也快,虽肥私而并未损公,两利之事何乐而不为呢?朝廷觉得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

  苏东坡不仅能在他有职有权的时候,用自己的职权为民谋利,而且就是自己无权受困时也依然是情为民所系,心为民所想,特别是当他风烛残年的时候,又被流放到海南岛谪居赋闲。他先是住在儋州官舍里,结果不久便被上司赶了出来,父子俩连个住处都没有,处境十分凄凉。当地百姓见状十分同情,便帮忙在椰树林里盖了几间茅屋给他们居住。尽管周围荒芜,蚊蚁滋生,环境恶劣,但苏东坡总算有了自己的家。他始终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得失进退,以乐观心态化解人生悲欢离合,“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在这里,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办起学堂传播文化。从此,一片蛮荒的海南岛学风大开,人才辈出。从那以后到清代,海南岛一共出了举人767人、进士96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人的和登进士的,都曾是苏东坡的学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杭州1089 疏浚西湖筑长堤

  1089年,苏东坡被调到杭州当“一把手”。刚到任,就遇到年久失修的官舍房屋倒塌,压死压伤多人。于是,他请求朝廷拨来钱粮对杭州官舍搞一搞维修。

  但是,逐渐熟悉杭州情况的苏东坡发现,这里因连年遭受水旱之灾,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他便马上把准备用来修缮官舍的钱,拿出来买粮赈济灾民。这一年,他几次上奏请求朝廷拨出钱粮救灾,并提前作好防洪抢险准备,使得那两年虽面临同样灾情,而饿死的人却比往年大大减少。看到因灾染病的群众比较多,他便派人给他们送去稀粥、药剂,还带着医生去给他们治病。然后,还捐出50两黄金,加上州府部分公款,在杭州城里办起一所医院,取名“安乐坊”,专门收治无钱看病的灾民,救活了不下千人。据说,安乐坊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医院”。

  接着,苏东坡开始从治水上下功夫,力图从根本上解决杭州的水患问题。

  首先疏浚“两河”。茅山河和盐桥河流经杭州城中,由于泥沙淤塞严重,带来行船困难和泄洪不畅,因此每隔三五年便要疏浚一次,而每次挖起来的淤泥堆放成了大问题。由于淤泥就近堆放,一旦下雨,冲入河中,又造成淤塞。而最令百姓痛恨的是淤泥堆放背后的腐败,长期以来,一些贪官污吏总是以此为“道具”敲诈两岸百姓。



亲稳链接:链接亲民维稳,践行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