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直属专用:01056292228转800   舆论引导:01056292228转802   综合治理:01056292228转805   品牌安全与提升:01056292228转808
您当前的位置:亲稳网 > 亲稳文化 > 亲稳政策 >

即刻使用亲民维稳解决方案!

发掘汇报软件

使用亲民维稳全套解决方案邀请

亲稳发掘汇报系统

打造亲民维稳之格局,以便稳中求进,是每一个基层领导的光荣使命与重要责任!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不二途径!是守住已有成果的必要前提,是继续前进的必要根基!

李旭东: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权力的运行策略
2011-09-16

 

 
    当代中国在地方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是确实无疑的。不过,地方法制建设的进程则始终与传统的集权式管理体制有着复杂的联系,并具有非常丰富的中国特色,对这一内涵丰富的地方法制现实问题应当予以更多关注。2010年两会期间,有关省市领导透露,根据国务院要求,省直驻京办和县级驻京办必须撤销,地市级驻京办在审批之后有选择地保留,各地都在积极执行。这一消息引起了人们对驻京办问题的关注。关于“驻京办”的存废问题早有争论,本文就试图从分析这一现象出发,进而对当代中国地方法制的若干特点进行探讨。

    一、驻京办的形成及其功能
驻京办,即驻北京办事处的简称,但主要是指地方各级政府的驻京办,虽然有些企业和事业单位也设有自己的驻京办。早期因交通和通讯联系不便,各地政府在北京设立办事机构,承担上传下达的职能,后来,各个地方和各级政府的驻京办就越设越多,驻京办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存在,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据来自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驻京办事处管理司的信息显示:“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由国管局负责管理协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中央驻香港、澳门联络办公室,一汽、东风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驻京办事处共52个,其中正厅级30个、副厅级3个、市正局16个、正处级3个。工作人员约8000人,其中机关约1300人,所属宾馆、饭店、招待所约6700人。”可见,驻京办在体制中已经具有相当庞大的规模。甚至围绕着驻京办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链条,而且还出现了专门为驻京办服务的报纸《驻京资讯》,有专门的服务于驻京办的网站。近年来,《驻京办主任》等流传较广的网络小说更将驻京办的面目较生动地向社会作了揭示,更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驻京办的历史和发展历程需要另文讨论,不是本文关注的内容,在此直接对驻京办的职能作一分析。

    如果单纯是要了解一些信息,各地政府还未必需要设立这一机构,但是由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在分配利益和资源的过程中对地方的影响巨大,因而,地方政府势必有设立驻京办的强烈冲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央地关系,即地方权力来自中央的赋予,这是与中国传统上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历史遗产密切联系的,也是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饱受欺凌和屈辱的现实记忆相关的,因而,这一首先突出中央地位并由中央赋予地方权力的集权体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政治领导人的不二选择。

    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建设任务日益突出和后来向苏联式社会主义的全面学习和模仿,中国又在政治统治的中央集权体制上建立起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经济控制的计划经济体系,虽然农村地区并未象苏联模式那样建设成集体农庄,但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其计划经济的色彩是非常浓厚的。

    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运行,加之政治统治体制的不断强化,逐渐形成了高强度的中央集聚资源并分配资源的集权型体制。中央政府自身由于事务繁重必然要将这种权力具体地分配到各个部门手中来行使,因而,地方事实上在许多方面面对的是中央部门。

    中央权力是先天的、第一位的,与地方的关系是非契约式的,在《宪法》中也缺乏相关的规定,中央部门代表中央行使各种国家权力,对地方政府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关系。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一个向地方“放权让利”的历史进程。虽然权力确实是在逐步下放,然而,首先向哪一个地方放权则仍然由中央决定。权力下放的过程性特点事实上会使获得优先待遇的地方最先享受到“特权”,而当其他地方仍受到中央高度管制时,先获得“特权”的地方同时即获得了最大的利益。这种利益的获得,对于地方官员和具体某一地方的人民来说,其利益当然是非常积极的,并能够形成继续向中央争取特权的动力机制。

    所谓的“经济特区”,就明确地表达了给予某些地方特殊政策的制度定位,所以后来会有“特区”存废的争论。应当说,某一地方享受特权必然是对其他地方的一种不公正的待遇,遭到质疑是正常的现象。但在当代中国,特区承担的任务又确实非常特殊,相关制度改革的影响事先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政治上是比较谨慎和明智的,这是一个合理的现实考虑。从政治上讲,在一个中央集权国家进行影响较大的制度变革,首先让个别地区进行实验或者实践,可以将政治风险控制在相对有限的范围内,这是有道理的。事实上,有些变革确实是风险,但有些制度实践的区域限制则主要是因复杂的政治原因造成的,但无论怎样,区别性地给予地方以不同的制度权力,显然推进了改革开放的整体进程,应当积极评价。

    地方驻京办的主要业务工作主要体现为向中央“要政策”、“要项目”。人们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跑部钱进”,中央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然后进行分配,这一分配过程由于存在随意性,所以,可以通过人为的因素予以干预,而干预的方式主要是诉诸中国传统的“拉关系”。据说有的驻京办的口号就是“关系就是生产力”,通过驻京办的工作一下子从中央拿到一笔资金,这确实是从天下掉下来的生产力。这一鲜活的口号的真实性也确实非驻京办之外的人员所能体会。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成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基本改变了面貌,而出现了新的制度形式。驻京办在继续完成跑部钱进任务的同时,开始承担了地方政府交付的“维稳”任务。这一任务与跑部钱进相比,更为艰巨。

    “维稳”即维持稳定,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提出的政治任务,因为保持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是最佳选择,因而,它持续地成为历届政府的强势政策目标。驻京办的维稳任务,比较直接的就是解决各地到北京上访的问题。它为地方官员消灾,也为首都北京减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工作任务。

    比较有意思的是,信访是中国公民的一种权利。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对信访制度进行了新的规范,表明了党和政府仍然对加强信访制度持有积极态度。然而,这种权利却非常值得怀疑,中央政府不欢迎上访,尤其是越级上访,地方政府当然更不愿意本地有人上访,尤其是越级到中央上访,这会使地方政府把脸丢到北京。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官位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因此,地方政府投入了较多的资源解决上访问题。尤其是政府眼中的“刁民”,在这种情况下反而越有上访的冲动,并能够在关键时候对政府形成要挟。

    “维稳”是中国各级政府避免社会矛盾公开化、社会冲突显性化、政府形象负面化的一个政策目标。但不能不说,由于中国社会多年来累积的社会矛盾和不断出现的利益冲突,使得传统的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机制,受到了新形势的挑战。当然,这一问题不在本文主题之内。从“跑部钱进”到“维稳”的这一职能转变,显示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有了巨大改变,各个地方在各自追求自己地方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与中央政府“议价”的非正式工作机制;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的积累,伴随着改革过程中局部地区和领域的腐败现象,也刺激了部分群体对体制的极端情绪和非常行动,进入了一个矛盾和冲突的高发期,其中贵州翁安事件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


 
    当然,驻京办也承担同乡联谊的职能、为当地领导和家属提供旅游等服务的功能,难免存在腐败行为,然而,当正式的制度已经难以正常运转时,硬要坚持这种正式制度就具有喜剧色彩了。因而,应当主要地从驻京办的客观成因及其现实职能来考虑其存在。



亲稳链接:链接亲民维稳,践行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