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使用亲民维稳解决方案!
发掘汇报软件
使用亲民维稳全套解决方案邀请
亲稳发掘汇报系统
全球最大华语广播博客(30)
2012-04-20
“YouTube现象”带来的社会颠覆与传媒教育范式转移
李月莲
YouTube被《福布斯》杂志选为二零零六年度成功改造世界的十大“反斗王”之一。究竟它的成功,展示了甚么传媒现象?颠覆了甚么社会游戏规则?传媒教育工作者又应该怎样回应?
YouTube网站的崛起及受欢迎,带动了一个“YouTube现象”──大批网民热中于拍摄及分享短片。这个现象激化了互联网的进化,掀起了一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资讯革命。庞大网上社群的互动及分享,令互联网使用全面迈进Web2.0时代,引来重大的社会变迁。
缔造新的“共享场所”
过去一年,类似YouTube的视频网站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在中国内地就有四百多个同类网站设立。众多的视频网站鼓励更多年青人观看及制作短片。有中国YouTube之称的“土豆网”,更与褔建东南 视合作推出《播客风暴》,将网民自行摄制的视频短片,在电视上播出。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也开始播放YouTube使用者制作的影片。该公司每两周选出五出YouTube短片放在公司网站上,再由评审每季至少选出一出在电视上播放,目的是希望传统电视可结合自制网络影片的影响力。
根据美国最新的调查,42%的美国网民表示他们喜欢浏览网上短片。而那些经常到访YouTube网站的网民,其中三份之一更表示,由于要浏览短片,所以他们减少了看电视的时间。可见YouTube现象的流行,令更多人由传统媒介如报章、电视和杂志流向互联网。
上一个世纪,媒介理论学者米罗域斯(Meyrowitz)曾经提出,电视媒介造就成了一个“共享场所”(shared arena),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传媒环境,电视有如天气,大家都受到它的影响,以它为话题。而在廿一世纪,YouTube和其他互联网视频网站,建立了庞大的网上社群,缔造了新的“共享场所”,它引发话题、牵动情绪。但米罗域斯提醒我们,不应该只是关注新媒体带来的新内容,而应该探究新表达形式造成的社会及文化改变。
YouTube视象分享开展全民播客年代
颠覆社会及传播游戏规则
视频网站的表达形式的确别具特色。它由下而上,受众是内容提供者。它自由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影片不经审查。在这个大同世界 ,使用者以视象为共同的沟通语言,随意创作和交流。而这种表述形式,颠覆了现存的社会人际关系、权力结构和传播游戏规则,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变迁。
首先,它颠覆了传播者及受众的分野。在传统社会,传播权及内容制造权一向是掌握在传播机构的手中,但YouTube现象颠覆了这个权力结构,开展“全民播客”的新世代。这个转变的重要性,是促使“使用者主导的内容”(user-driven content)进入社会传播的主流。在YouTube效应下,“使用者主导的内容”日见普遍。在娱乐节目方面,普通网民也可以当上导演,制作节目,在网上及电视上播放。在新闻领域,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快速起步,由韩国的Ohmynews.com至本地的“香港独立媒体”,都由市民提供新闻资讯。在广告方面,最近美国一些广告公司,就全国触目的超级杯美式足球赛(Super Bowl)广告,公开徵求创作人,结果由球迷制作的球赛广告大受欢迎。由于成本低效果好,由消费者炮制广告的风气已展开。在文学界,全球最大出版商之一的英国企鹅出版集团与英国德蒙特褔特大学合作,推出“百万企鹅”网页,邀请全球百万网民合撰历史上首部“维基式小说”,任何读者可随时参与创作。展望“使用者主导的内容”在未来几年,将大行其道。
其次,YouTube又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社会监察垄断权。以往在民主社会,公众把监察政府及社会的任务交给新闻媒体,由它们当“政府守门人”,于是享有“第四权”(the Fourth Estate)地位的新闻媒体就掌握了监察权,一般老百姓也要通过它去进行社会监察。但自从有了YouTube之后,网民把身边遭到的不公义事件直接上载到网站,掀起了“全民监察”的风气。在香港,最近就有网民把警务人员偷懒、粗言秽语及违例泊车等短片上载,供公众浏览,同时促使当局进行调查。
当然,由市民直接提出监察及作出报导,反映YouTube及一些公民新闻网站已颠覆了记者与读者的关系,开创“人人可以当记者”时代。另一方面,YouTube的媒介特色又颠覆了广告人与消费者的分野。在YouTube网站上不少人借这个平台“推销”自己、为政客宣传及推介产品,行销再不需要依赖传统媒体及广告机构。再者,YouTube打破了地域、文化及种族界限,短片摆脱“本土化”的 绊,使用者在这个“世界村”紧密接触,加促了全球化的步伐。
但颠覆背后,同时带来一大堆社会问题。在开放及自由的表述平台,出现了不少“网络恶搞”,例如低俗地揶揄美国总统候选人、拿象徵武力的自动步枪扮印度“国父”甘地、播放虚假影片等。网民又胡乱侵犯版权,上载流行的音乐、电视节目及电影片段。有些人为了“出位”,更将虐打朋辈的影片上载,有些又把自己 车或友人滥药的情况公诸同好,鼓吹了社会不良风气。又有网民滥用手机进行监察式拍摄,侵犯私隐。而“全民记者”的后果,可能令新闻的可信度下降,因为民间记者缺乏专业训练,报导的准确性及客观性令人存疑,亦容易被利益团体“喂料”。“全民行销”令公共领域变成了广告特卖场,资讯和广告分不清。
传统广播机构BBC亦在YouTube开设网上频道
对传媒教育的挑战
面对YouTube现象带来的巨大冲击,教育界也起了波动。传媒教育的宗旨是指导年青人跟传媒打交道,每当传播科技改变或传媒体制发生变化,传媒教育的取向及内容都要相应地调整。但今次YouTube现象带来的改变是革命性的,对传媒教育来说,无论在理论、课程内容及实践方面,都产生极大的挑战,笔者预见传媒教育将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
YouTube和博客(blog)出现之前三十多年,传媒教育面对的媒体,包括了印刷媒体、电台、电视、及“前期”互联网,这些传播介面基本上都是单向的,就算“前期”互联网有互动功能,受众并非太积极地主导网站内容。一直以来,传媒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受众”,让他们成为有批判能力的传媒“消费者”(critical media consumer),一方面不受传媒误导,另方面懂得享用传媒带来的乐趣,以期达到“批判自主”(critical autonomy)的目标。近年传媒教育多了采用制作模式(production approach),但亦旨在训练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并非要将他们变为传播人。
随著YouTube和博客崛兴,以及互联网迈向Web2.0世代,整个传媒景观改变了。在“全民播客”、“全民记者”、“全民监察员”、“全民行销员”、“全民作家”和“全民博客”的新环境下,传媒教育过去几十年沿用的的基本假设已不合时宜,年青人不再被动地接受传媒资讯,而是积极地主导媒体内容,所以传媒教育再不能只是指导年青人怎样精明地去“接收”讯息,还需要培育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传播制作人。
网民自拍的视频短片出现在内地电视节目上
“反思参与模式”的新范式
笔者在这 倡议在新的范式下,传媒教育应推行“反思参与模式”(reflexive participation model),训练具备反思能力的传媒使用者(reflexive media user),当他们游走在媒体创作与媒体享用之间,能达到“反思自主”(reflexive autonomy)的目标,即不会随波逐流,能建立独特的风格和具备独立的观点。“反思”在这 包涵了批判思维、角色了解和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判断。“参与”是指积极加入创作的行列。
这个模式之下的传媒素养具备以下特色:
(一)反思式醒觉力(reflexive awareness)──
传媒使用者了解媒体的影响力;能反思自己有没有不良的创作动机,例如有没有“恶搞”;得思考分享制作成果的后果,例如会否破坏别人形象。
(二)辨识能力(discriminative judgment)──
无论表达或接收传媒讯息的时候,都能辨认传媒讯息背后的价值观,能分办内容真伪,鉴别品味。创作可以搞笑好玩,但若果作虚弄假及品味低俗,就破坏了分享平台的纯朴性。
(三)创意学习(creative learning)──
认识传媒运作,熟悉媒体制作技巧,懂得从制作及分享讯息中寻求乐趣,并从中获取知识。
(四)社会监察能力(social monitoring)──
具备良好地球公民意识,对社会及周遭事物有敏锐触角及监察力,监察以社会正义、公众利益和促进民主为依归,了解传媒的角色,不被人利用。
(五)合宜参与(decent participation)──
保持共享平台的自由及开放,包容不同意见,关注社群褔利。在参与制作及分享的过程中,懂得遵守法律和道德操守。遵重版权,避免侵犯私稳、诽谤及滥发宣传。不鼓吹暴力及不宣扬不良风气。
新范式底下的传媒充满动感,丰富多采,内容趣怪多变。年青人跟新媒体打交道,最理想是“理性与感情”并重,在享受感性激情的同时,保持理性的反思头脑;他们既要成为具批判能力的受众,又当有创意及公德心的传媒制作人。
原载:香港《传媒透视》3月号
- 上一篇:外媒称习近平访美将增进中美战略互信 【加入收藏】
- 下一篇:中投证券:粤传媒 公司主业稳健、前景可期